18.97.14.83
18.97.14.83
close menu
Accredited
거연한간(居延漢簡)에 보이는 전한시기(前漢時期) 하서변경(河西邊境)의 정황(情況)
通過居延漢簡看前漢時期河西邊境情況
김경호
중국사연구 vol. 117 1-34(34pages)
DOI 10.24161/CHR.117.1
UCI I410-ECN-0102-2019-900-001755226

本文主旨考察、理解邊郡的特殊性, 圍繞邊境地區河西四郡的漢朝與匈奴的關係. 居延簡牘資料中記述的內容是可以理解當時河西邊境的詳細實情和戰爭實況的第一手資料, 可以對史書的內容進行再探討, 也有助於重新理解漢與匈奴的關係. 從漢初到武帝時期, 對匈奴一直採取的是以“妥協”與“讓步”爲中心的和親政策. 但武帝建元六年(BC.135)拒絶匈奴的和親提議, 漢在這一地區設置武威、酒泉郡, 成爲新領地. 通過設置郡縣來完成的征服地的實際支配, 需要採取相應的後續措施. 此種措施不僅可以保證河西邊境的安定, 同時也意味著郡縣支配的擴大. 目前, 我們可以通過居延或是敦煌等地出土的漢簡內容, 來考察河西地區實施的郡縣支配的實際情況. 據漢簡的相關記錄可知, 出身於關東地區的人到河西地區戍邊, 或是從事開發作業的戍卒, 都是通過田卒的職役得以實施的. 作爲先行措施, 河西邊境地區的“徙民”是戍卒, 或是負責履行田卒職役的人. 在邊境徭役中, 最高難度的徭役便是參與和匈奴的戰爭. 分析目前出土於西北邊境的以《居延漢簡》爲代表的《居延新簡》、《額濟納漢簡》、《敦煌漢簡》等資料可知, 記有大量與匈奴的戰事情況. 可以從這些出土資料的記錄中確認的內容是記有交戰內容的簡牘年代與《漢書》記錄的交戰時期--從武帝到宣帝後期, 王莽時期到後漢初初期等大體一致. 另外, 有關戰爭規模. 最基層組織--烽燧或是管理烽燧的候官記錄的交戰情況都屬於小規模戰爭. 綜上所述, 在河西地區的與匈奴的交戰持續至宣帝後期(BC.55), 此後河西戰事終了, 直至由於王莽的强硬對外政策再次導致戰事, 這一地區都處於無戰事的和平期. 圍繞河西地區的局勢變化對日後漢朝的政策變化産生影響, 幷且對河西邊境防禦體系和河西社會也産生相應影響. 這一時代背景成爲後漢時期被稱爲“河西出身豪族”逐漸成長的背景.

Ⅰ. 序 論
Ⅱ. 漢初의 河西 情況과 郡縣 設置
Ⅲ. 河西 邊境으로의 徙民과 定着
Ⅳ. 日常 雜務의 從事와 邊境 防備
Ⅴ. 結 論
附錄Ⅰ: 『居延漢簡』에 보이는 田ㆍ戍卒 名籍簿
參考文獻目錄
[자료제공 : 네이버학술정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