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史書《高麗史》和《朝鮮王朝實錄》裏保留著相當多的蒙元和明初的白話文書。其第一道白話文書的接受日期흔淸楚, 是(農曆)1231年高麗高宗十八年12月2日的蒙古牒文, 但最後是나年的나一道是不好確認。因爲明朝成立後按著時間的過去, 白話特點也慢慢淡薄了, 有些是文白不淸, 大體來說, 到朝鮮太宗時代接續收到中國的白話文書。韓國史書裏的中國白話文獻幾乎都是政府機構的公牘, 但蒙元和明初白話公牘稍有區別:第一, 蒙文直譯體特征的强弱;第二, 寫作者的不同。元朝北遷後, 一般人흔快就不用直譯體, 所以明初白話裏直譯體成分弱化現象是比較明顯。同時, 蒙元公牘除了皇帝的聖旨以外, 中書省等行政機構的公牘也常用直譯體, 但到明朝只是皇帝的聖旨裏保留著白話, 一般官員一律都用古文言文。爲什마皇帝堅持用白話? 有些人主張:直譯體不是中國的實際語言, 同時皇帝用白話傳達聖旨的目的擔心高麗和朝鮮文化水平低, 不好理解深奧的文言文。但按本文的硏究, 這不符合實際語境的證據。我們對兩部史書裏的明初白話記錄進行具體分析, 我們可以看到兩點:大體上來說, 明初白話全部都是皇帝聖旨, 意思是高麗、朝鮮的所有上奏文和除了皇帝以外的明朝行政機構的文件一律都用古文, 但偶爾一兩句有高麗和明朝官員的白話記錄, 可是這些白話都在對話的語境裏出現。同時皇帝的白話聖旨也有白話特點之多寡的區別, 而口頭宣諭、口頭談話的語境上白話成分更明顯。特別是皇帝憤怒的時候, 直譯體的特點用得比一般的更多。這些都證明明初皇帝聖旨裡的白話能代表明代的口語。有些人說蒙元的直譯體只是文件上存在, 口語上沒用過;這樣的觀點和元朝滅亡後直譯體的語言特征흔快淘汰的現狀有關係, 但直譯體不是完全被取消的, 現代的普通話裏還保存著直譯體的語法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