닫기
18.119.113.14
18.119.113.14
close menu
}
KCI 등재
暗示性(암시성) 理論(리론)으로 본 會意字(회의자)
전광진
중국언어연구 48권 29-54(26pages)
UCI I410-ECN-0102-2014-700-001494420

本人曾在2002年的論文中提出過,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字義與字形間所顯示出的特征可以槪括爲“暗示性”。這爲中國漢字學的暗示性理論打下了基礎。在此基礎上,本論文把這一理論適用于會意字的定義及對會意字的解釋說明。 通過實際運用,探索出以下一些新的內容。(1)“會意字”全新的定義 : 조出可暗示新詞之義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會合成一個新字,使人比較容易認識타的造字本義,我們把這樣的漢字叫做會意字。 對許愼定義的新解釋: “比類合宜,以見指僞”,就是“比喩類推,會合其義,用來推測,造字本義”的意思。(3)對“會意”含義的新看法: 把“會意” 的“會”解釋爲“領會”的“會”,這一學說有助于深刻理解造字的意圖,幷能反映出會意字的義符都具有흔强的暗示性特征。(4)字解中所體現出的許愼的本意:許愼在《說文解字》的字解中,首先標注字義,然後在分析字形的結構。這흔可能是因爲,許愼認爲先存在的語言,而後形成文字, 在創造漢字時,人們總是先考慮如何能表達語言中詞語的意思。 這一思想對于我們文學學者來說是一個應該借鑒的榜樣, 也就是進行語言學文字硏究的基礎。(5)會意所蘊含的暗示性特征: 在對會意字進行硏究時,探索之所以使用某一義符的原因是硏究的關鍵。爲此,筆者通過對22個例子的解釋,表明暗示性理論可作爲此項硏究的一個重要基礎。

[자료제공 : 네이버학술정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