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14.86
18.97.14.86
close menu
Accredited
1950년대 중국 대학의 중문과(中文系) 체제개편과 문학담론의 변화
김태연
중국어문학지 vol. 37 487-510(24pages)
UCI I410-ECN-0102-2012-720-002872468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前夕,中國各方面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作爲學術勸威机構的大學也不是例外。大學中文系,稱爲産生和傳播關于中國文學最有勸威的知識和觀念的机構,也面臨了巨大的變化局面。中文系啓動了重新規定一些槪念的過程,例如中文系的作用在于何處;該硏究什마,該敎什마;中國文學爲何物等等。在這樣的過程中,整個大學體制和中文系體系的改革是不可忽視的。首先,國家介入大學的程序是由軍事管制委員會來進行。軍管會直屬的文化接收管理委員會負責了包括大學在內的文化學術机構的接受管理工作。文管會的主要任務是廢止國民黨時期的課程和敎學方式,建立基于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敎育。1949年正式成立了敎育部。敎育部直屬高等敎育部進行高效改革的重点在于"力求課程內容适合國家建設的需要"。這여當時提出的對``爲學術而學術``的批判也有相通之處。在新中國,大學該走出爲學術而存在的象牙塔,而該爲國家經濟建設服務。大學應該是培養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而服務的高級干部,其高級干部應具有專業知識和正確的政治思想--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學術机構是在如此的基礎上建設的。隨着計劃經濟的實行,大學改革也進入了建設蘇聯模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有影響力的是院系調整。通過院系調整,中國的高等敎育體系變成爲金字塔型的一體化體系。在這樣的體系下,一切知識生産和傳播行爲是在從上向下體系之內進行的。院系調整的령一個特点是在大學敎育中"專業"成爲흔重要的槪念。之前中國大學的基本行政體系是綜合大學里設有幾個學院,學院再分爲系的體系,然而院系調整以后,大學直接管理系,系分爲幾個專業。專業制度目標在于大學生應該通過大學敎育具有專門知識,幷筆業以后能구及時投入專業部門的實際工作。專業的設置、招生、學生的分配都是由國家直接管理的,大學自己的勸限縮小了。大學只是一個按照國家的原則和方針而運行的一個國家組織。在這樣的環境下重構了現代文學史和文藝學。現代文學史作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史,再說是革命史的一部分,具有莫大的思想性。1950年代盛行的新文學史著書的出版現象是這樣的敎育體系的産物。首先國家制定寫作方針和標准, 然后這些知識通過一體化的大學體系傳播到全國各大學,在傳播到社會各領域。1951年5月制定的《中國新文學史敎學大綱》是爲了這個目標而産生的。中央敎育部組織文法學院各系課程改革小組聘請李何林、老舍、蔡儀、王瑤爲其中中國語文系小組,擔任制定新文學史敎學大綱的編寫工作。這個《大綱》爲以后出版的新文學史著書提供了編寫方針,其歷史意義頗大。文藝學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了新意義。1949年以前的文藝學主要受到日本和歐美文學理論的影響。但是1949年被指定爲重点學科以后,關于文藝學的目標和敎學內容進行了大規模討論。1951年《文藝報》展開了關于文藝學討論,參加的許多大學生對大學文藝學敎學進行了批判。批判的主要內容是擔任文藝學敎學的敎授還不徹底接受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 還堅持小資産主義的西方文藝傾向。 這場討論以提出"運用新思想重建文藝學"等的主張結束了。 通過這場討論, 文藝學廢除以前的文藝觀念,樹立新觀念,重構了文藝的鑒賞標准。這也是重構社會成員的趣向、美感、情緖的過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的趣向和价値觀取決于國家制定的標准和制度化的文藝學的敎育內容。而且大學是産生和傳播這些國家制定的標准的重要机構。

[자료제공 : 네이버학술정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