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討論通過與“ 有/無+NP以VP”, “有/無+可/足以VP”結構的比較考察“有/無+以VP”結構的形成過程.根据古代漢語的指稱規律,“有/無+以VP”結構對應于“有/無+所以VP”結構對應于“有/無+以VP”結構, 有/無+可/足以VP”對應于“有/無+可/足以VP者”.因此,縱理論上和語義上來講,動詞‘有/無’后面的“以VP”和“可/足以VP”就是“所以VP”和“可/足以VP者”結構中指稱化(轉換)標記‘所’,‘者’省略而形成的無標記指稱化的結構.實際上,古漢語文獻中,“有/無+可足以VP”和“有/無+可/足以VP者”結構都已對等的出現頻率反映這兩者語義理論上的對應關係,但是“有/無+以VP”和“有/無+所以VP”結構則不是這樣.因爲“有/無+所以VP”結構的出現頻率흔低,所以흔難難以接受“有/無+以VP”與타形成對應關系. 爲什마“有/無+所以VP”的結構的出新頻率這마低니? 無論現代還是古代, 不可能沒有語義上表示(沒)有方法(原因等)~``的語法形式. 古漢語里這樣的語義結構大部分是以“有/無+以VP”結構來表示的. 呂叔湘等認爲“有/無+所以VP”,但是這因爲“有/無”+所以VP的出現頻率低而不能獲得廣泛的認定. 古代漢語里,我們常見一個‘有’字結構,就是”有+NP+VP”.對于”有+NP+VP”結構,學者們的看法不一致,比如빈語補助語,后置定語,兼語結構,連動結構等說法.雖然如此,我們可以認定的是“有+NP+VP”結構中與動詞‘有’直接發生語義關系的就是NP.古漢語里“有/無+NP以VP”結構也是“有+NP+VP”結構的一踵擴大形式.我們通過考察而得知:古漢語里“有/無+NP以VP”結構在語義上和形式上與“有/無+所以VP”結構沒有什마不同,而且比타使用的更廣泛.“有/無+NP以VP”結構里NP的語義一般取決于后邊的“以VP”,這織染帶來的NP的省略,幷産生“有/無以VP”結構.我們可以認爲古漢語里“有/無+所以VP”結構就被當時廣泛使用的“有/無+NP以VP”及其省略形式“有/無+以VP”結構代替.